查看原文
其他

生鲜传奇选择“对”(上)

虎跑小秘书 虎嗅Pro会员 2020-09-08


虎嗅Pro注:


2017年至今,成为"虎嗅Pro钻石会员"的企业家们已参访过阿里巴巴、名创优品、良品铺子、美团、快手、生鲜传奇、百胜中国等重磅零售企业,并与这些明星企业操盘手面对面交流零售消费企业的实操打法。

 

本文为"虎嗅-生鲜传奇"参访交流实录精华版(一万六千字,原文超10万字)。在本次参访中,生鲜传奇董事长王卫先生作为分享导师,与大家深入探讨如何打造未来中国主力零售业态"连锁社区店",并于现场抛出极多一手干货,包括商业理论的应用、供应链效率提升、自有品牌战略以及标准化打造,细节之多,难以在本文中穷尽。想要解锁全部交流内容,立刻加入,亲自前往名企内部学习,与我们一道破解零售行业业绩大幅提升的方法论。

 


本篇内容为“虎嗅Pro钻石会员”企业参访实录,全部内容共包含10个小节,由于全文内容过长,因此分为上下两期发布,下文仅呈现前5个小节的内容,全文7306个字,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。以下为本篇文章的内容目录:


  • “好”与“对”

  • 小业态冲击大超市

  • 从生鲜模块到生鲜传奇

  • 未来中国零售的主力业态

  • 关于买菜的商业调研




在零售行业,“好”与“对”代表着不同方向。“好”的事像无人零售、自助收银、电子价签等新技术,看起来比较新颖,但有时底层逻辑并不一定符合真实需求;但“对”的事情是从真实需求中长出、招招致命的打法。

 

关于零售的“好”和“对”,我们在生鲜传奇进行了充分探讨。一位在每日优鲜工作过的团员说:“有些零售业态很‘好’,但很多事不对。‘对’这种感觉很重要。在零售领域很少有让我觉得(像生鲜传奇这样)全对的这种公司。”

 

【分享嘉宾】生鲜传奇董事长 王卫

 


非常欢迎大家莅临我们的生鲜传奇。

 

我不是一个一次创业的人。从2012年开始创业,之前做过乐城超市,做过乐大嘴零食。在做生鲜传奇之前,我们在合肥很成功了。


一、“好”与“对”


我们第一家店被称为中国首家未来超市,现在新零售用的电子标签、自助收银机、自助电子秤等设备,基本上都是我引进的。早几年每一年的中国零售大奖我们都得到了——全中国最好的门店一直是我们,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旁落过。
 
在我看来,这七八年中国零售没有太多进步。小米加步枪是很难打败洋枪大炮的。如果你用的设备比别人还差,很容易被别人秒杀。在中国零售的第一个误区,是低成本可以战胜高成本。这是很荒唐的。
 
开业以后连中央电视台都做过报道,但我们发现消费者无感,他们觉得第一代电子价签是黑乎乎的,看不清楚。所谓的自助收银机也给消费者带来非常多的麻烦。我们就慢慢认识到,高科技对管理有好处,但消费者不一定买单。设备好不是零售的本质。
 
后来去了日本,他们的超市很美,我为学日本光买道具就花了200万。但是后来我们发现美这件事情是会过期的,消费者会因为美而感到新奇,但不会因为美而来购物。后来我提了情境陈列逻辑等等。现在我发现这都是错误的。当时我们对日本零售理解不深刻,老是认为只是摆得漂亮,其实所有的逻辑都是来自于体验。

 
我认识到超市一定要跟消费者互动。所以最早超市+餐饮也是我们做起来的。我们在卖场里面做免费的儿童乐园,做餐饮、园艺等各种功能服务,全中国也是我们最早提出这套逻辑、也最早参与实践了这套超市模块化设计。所以那几年的大奖都给了我们。今天所谓新零售奖的东西,我们大概在五年前全部说清楚了。
 
这些事情都是不对的,只是好而已。

二、小业态冲击大超市


在我开了第二家店以后,第二年的递增只有37%。以往我开超市一个新店增长一倍,这么好一家超市,设备如此先进,价格又如此便宜,为什么做不上去呢?
 
大家说电商冲击了我们,但实际上当我成为淘宝上第一家超市开的店,第一家在淘宝上卖自有品牌,发现这是一个伪命题,因为光包装成本和物流成本就20个点以上了。
 
实际上我发现,其实真正对我们产生冲击的是面包店、零食店、水果店。那会儿我看了一本书叫阿米巴,我们就把超市分成阿米巴,分成一个个模块,去针对这些小业态。我们的目的是合在一起是一家超市,分开了能分而治之。
 
但是在研究对手的过程中,我们发现消费者更喜欢小门店。所以我们就尝试着开,最早开小吃城,开业就赚钱。开超市很长时间都很难赚钱;但开小吃城投了几十万,一年赚200多万。我们后来又做园艺,本来就是摆几盆花卉卖,后来越做越大,发现园艺也不亏损,也能赚钱。
 
我们去日本看到文具就开始做文具,后来又开零食专卖店,一家小店100多平方,一天可以卖两三万块钱,毛利50%。一家店两个多月就把本钱全部收回来了。我们所有人都非常兴奋,说我们未来就要做这个,我说不行,没有道理。
 
当时我是非常受冲击的,每天也充满着怀疑。那么赚钱,我根本不相信。果然不错,两个月以后,第一批竞争对手就是我自己的员工。
 
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小业态很好,就在向小业态转变,从原来要把它模块化设计,逐步变成事业部。这个过程中意外开了生鲜传奇。

 
意外在于,我们租了个门面想开零食店,选址人员在炮兵学院旁边选了位置,我去实地看之后,发现炮兵学院人不出来。只有200多个教师,旁边只有一个小区,1686户居民,无论如何养不了一家零食店。我们本不准备开,但房东老太太说,你们这么大企业不能讲话不算话。我有时候觉得,冥冥之中有指引,大家讲创业者是主动的,没有的,创业者几乎都是被动的。我所有干的事情都不是我计划好的,凡是计划好的后来发现几乎都不成功。概括来说,就是你要尊重规律。

善良还是很重要。我们觉得不能愧对这个老太太。正好我去日本,看到一家超市的田园风格生鲜区。当时谊品生鲜开了30多家店,每天人都挺满,我们也不懂能不能挣到钱。我们就想开品质更好的店。

三、从生鲜模块到生鲜传奇


本来的目的也是在那里试验一个生鲜模块,未来叠加到超市里面去。我们从来就没有想过这家店能够成功。只有210平方的店,我们当时认为一天卖个六七千块钱(差不多了)。旁边又有沃尔玛,又有家乐福,叫超市肯定干不过别人。这个地方如果做超市肯定没戏,我们起名叫乐鲜菜市。
 
结果让我们非常震惊,这个店试营业的时候,每天卖到2万多块钱。每天人挤爆了,因为通道只设计了60公分,就是让一个人单向走,从来没有想过两个人并排走,真正开业很危险。此外消费者还不停地问什么时候开业,这个时候我们就觉得真是很神奇,重起个名字了,就叫“生鲜传奇”。
 
有时候你越是不想它,越是无所谓,越容易成功。越是想多了,越不容易成功。我们为了开业煞费苦心,就怕人挤人。为了限制客流,我们把门票卖到60块钱一张,提前一星期预售,在门票上写上入场时间,门票卖了19万多。我自己做这么多年超市,把我自己震住了。这是我第一次非常震惊地发现,一个小区有如此强大的购买力。
 
以前我们做一家卖场,想的就是3公里、5公里商圈,最起码也是2公里商圈,一覆盖消费者就是10万人,但其实精准度很低,是很松散的网状结构。但是这家小店竟然是面的结构,这个小区都在这里购物,而且这种购买力非常惊人。
 
那会儿人生出现了高光时刻,一个阿姨过来跟我说,“你是不是这个超市的老板?我说是。她说我们都很感谢你我们这个小区什么都好,就是买菜不方便。你来了以后,我们这个买菜问题解决了,你家菜还这么新鲜,这么便宜。”

 
做零售这件事情,很多时候是被人骂的。做园艺有人骂,说教坏小孩。开零食店也有人骂,餐饮被骂最多。超市也不见得有人喜欢。我开到今天的生鲜店从来没有遇到骂,消费者都是特别高兴。甚至很多消费者都欢天喜地在等开业。
 
很神奇的是,这阿姨走了几步回头,周围静空了,这阿姨忽然跟我说,“我们整个小区都要感谢你,这个房子买过以后十年都没有涨过价,你们开业以后涨了2000块钱。”那种喜悦溢于言表。我突然觉得人生的事业就在这里了,很难找到一个如此受消费者欢迎的零售。
 
结果我们做了一个月亏了10万块。所有的人都说不能干了,我说我终于找到可以干的活儿了。如果一个生意如此受欢迎,又亏得稀里哗啦的,证明它有足够高的门槛,这本身就是个好生意。好多人不知道跟自己较劲才是最有价值的。顺境永远不会出真正牛的企业,所有牛逼的企业都是苦逼一样存在的。你想当年马云、任正非—哪个不是苦逼出来的。
 
所以我后来自己算了算,如果我人生有可能创造一家伟大的企业的话,那就是生鲜传奇,这也是人生很长的一个思考过程。我认为这会出一个万亿级的企业,中国一定会有超过沃尔玛的企业。
 
你到欧洲随便找个小国,几千亿的企业比比皆是,日本这么一个弹丸之国,万亿级的零售企业好几家;中国最大的零售企业,华润1000亿,永辉今年大概七八百亿。你们不觉得奇怪吗?我们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,我们中产阶级加起来比美国人都多,远远多于日本人,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一些大的零售企业呢?沃尔玛在全球现在接近3万亿的销售,中国为什么出现不了一家这样的企业,别说3万亿,3000亿都没有。这是荒唐的。

四、未来中国零售的主力业态


再一个你们有没有发现,中国竟然没有主力业态。无论百货也好,大卖场也好,便利店也好,还是shopping mall也好,几乎都是点状分布,既没有大企业,也没有整合型企业,更没有规模性企业。
 
那到底什么能成为中国未来的主力业态?
 
所以我想跟大家讲,生鲜传奇这个事业的决心源于三点认识,第一个是中国特有的小区形式,第二个生鲜巨大的存量和增量市场,第三个是生鲜供应链隐藏的巨大利润空间。
 
中国这20年发生了什么?我20年前从学校毕业的时候,最早去了百货商场,那时候百货市场如日中天,开在市中心。我们最早百货商场连锁很简单,把一个市中心开完,再到另外一个城市市中心开。当年我们开店要封五条街,每个城市开百货商场都动用政府、警察,甚至军队。
 
但很奇怪,百货商场突然不行了。这时候大卖场开始兴起。然后我们开始分析次商圈,一家百货商场可能要40万人才能养活,但一个次商圈里面10几万、20万人就可以。所以大卖场有了经黄金十年,在2008年、2009年放缓,2012年开始迅速下滑。今天家乐福、沃尔玛真的没有以前做得好吗?所以有人讲今天家乐福不行了,不是不行,是又变了。
 
你们有没有注意到,这十年什么发展得快,小业态。你们有没有注意到,你身边的什么奶粉店、良品铺子也好、鲜丰水果也好、百果园也好,几乎都在十年之前诞生的。这个过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?中国零售到底遭遇了什么?使我们总是长不大就被干掉了?而且为什么一浪接着一浪,每一浪都掀不起浪花?
 
我发现在全世界只有中国发生了一件极其深刻的变化——房地产。全世界从来没有,这是百年之一遇,千年之未有,可以把整片地全部扒掉,盖一模一样的楼。这样一个小区,一个小区少则两三千户,多则上万户。我去伦敦,跟我讲市区有200多万人。我说我们一个郊区就比这人多。美国大量的城市只有四五十万人。
 
其实中国零售的变化,业态的演变,从来不是主动进化的。

 
我们很多动作,包括“新零售”,很多都是好,但不对。生物的进化从来不会因为自己好而活下来。在整个历史的进化过程中,很多优秀的动物都死掉了,适应生存的才能活下来,所以物竞天择,适者生存,改变你的是环境,只有顺应环境才能活下来。中国零售的核心问题是商圈不断被割裂。
 
原来在市中心,最早的房地产开始在市中心开发。最早的小区没有商铺,全是围墙。十年前出现门面房。当时叫一铺养三代,把围墙改成门面房。但现在小区底商不给做了,都是围墙,就发展成这样的商业街。现在小区一个接着一个,中间所有的小路全封掉了,修大马路,还有高架桥,只要一辆车堵住,全堵死。我们今天的活动半径越来越大,但生活越来越围着小区去展开。
 
这就是中国的现状。不断割裂的商圈,是中国零售遇到的危和机。
 
大家现在研究为什么在美国电商没有中国发达,因为他们地广人稀,他们送货成本太高了,人口密度之下才能支撑很多零售变革。像这样的house之下只能开大卖场。大卖场是最经济有效的,而且道路四通八达,开车不堵。而且大家庭,再加上支持长期储备,所以大卖场是主业态。
 
亚洲国家主要是便利店。前段时间大家有个逻辑,包括资本投资人均GDP过5000美金了,便利店就开始井喷了。泰国、印度、菲律宾便利店一样很发达。不能只看到台湾和日本的。
 
便利店这个业态的存在跟经济无关,跟街道有关系。亚洲国家几乎都是以二战以后的城市体系,现在到日本的市中心,到台湾的市中心,都是一簇一簇小房子,没有高楼大厦。好不容易盖个高楼大厦,代价特别巨大,一定是用来做高端百货或者高端会所,做超市的赚这点钱,租不起这样的房子的。
 
而且大部分都是宅基地,在100平方左右,诞生的就是便利店业态。便利店实际上并不够先进,价格高、东西少,在中国便利店不可能像日本、台湾那么成功。因为我们的街道形式不支持。除非很少的城市,还有大城市的写字楼密集的地方,在其它商业进不去的前提下,便利店会活得不错。但凡其他商业能进去的,便利店不会太成功。
 
中国有的是小区,我们的生活几乎都是围绕一个小区展开的,我们的生活半径很自然地在小区里面。
 
你们有没有注意到,周围有很多很牛的小店,像鲜丰、百果园,可以有几千家店。全世界没有上千家的水果连锁店、零食连锁店,甚至没有面包连锁店。
 
我再研究,发现这些小店几乎都是十年以前产生的,十年以前因为门面房的产生,产生零售业的物种大爆发。中国的零售就是遇到了冰河期,大动物开始纷纷死亡。但是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冰河期的末期,已经稳定下来了。所以小区在一个城市基本上逐步成为主力,这个时候伴随着小区真正产生的就是这种小业态。
 
为什么只有专一业态在中国能存活呢?因为只有中国有这样的人口密度,宠物店、理发店、零食店、生鲜店可以开到小区。老百姓有不少是房奴,购买力并没有得到释放,很多老百姓一天就吃饭是20块钱。这已经算是中产阶级吃饭的水准了。那些天天吃帝王蟹的人是非常有限的。所以说所谓新零售,很多做得都不对。
  
生鲜传奇今天你们看到很多不好,我自己也知道,哪有这么容易,我做四年都好了,我太牛了,但是我知道我做的事情确实都是对的。我们之所以敢放弃大卖场,就是我们基于这样的认知。生鲜传奇是基于这样的认知,要在小区门口,这是因为中国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居住形式,有全球密度最高的人口居住形式。
 
所以中国零售之所以没有发展出大企业,是遇到商业的冰河期,我们的城市商圈不断被割裂。到今天为止小区不能再被割裂了,所以商业的模式开始成型。从远古来看,最成功的生物是什么?是蟑螂。蟑螂几乎跟恐龙是一个时期的。全世界所有生物的体重加起来,据说40%是蚂蚁的体重。小其实非常厉害的。

五、关于买菜的商业调研


第二件事情,我们做了商业调研,我们一直想知道一个城市到底有多少钱,到底是万亿级的市场,还是万亿级的企业。消费者其实每周的购买次数是5.02次,平均一个月买菜要花1403.58元,一年花16800块钱。按三口之家合肥算有266万个家庭,就是450亿的生鲜市场。再加上油盐酱醋,在合肥吃饭这个事情,我们认为最少有600亿到700亿的市场。
 
我们也不算要得太多,切个100亿。即使一家店做1000万,一个城市可以做1000家店。
 
很多企业忙着在全国跑,我不知道为什么,一个城市还没做透。其实最可怕的,每个城市只有20家店,一点价值没有。
 
我们调研过去三个月消费者去哪里买过东西,数据出来以后我们特别吃惊,我们发现消费者毫不忠诚,平均去五个地方买菜,最多的一个顾客去了16个地方。86%的顾客去得最多的是线下大型超市,59%的顾客去了农贸市场,5-9%的顾客去了生鲜店。其它的团购去得非常少,是雷声大雨点小。这个时代非常糟糕,谁嗓门大好像就好。
 
我们再去调研过去三个月,最常去购买的渠道是哪些呢?结果发现,41%最常去超市,37%的人去农贸市场,只有16%的人去了生鲜店。
 
我们进一步给消费者提问,什么原因造成你不去生鲜店买东西?还有就是如果在同等便利情况下,更倾向选择什么渠道购买生鲜?社区生鲜店竟然以37%的位置排在第一。大型超市33%,菜市场其实很低。核心原因还是我们店少了,即使加上谊品生鲜,合肥加上个体的生鲜超市,我估计也就300家。但合肥光大卖场、各种超市就五六百家。
 
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,我们需要进一步地密度布局。
 
此外,首都经贸大学的陈立平教授,提醒我说日本的大荣超市倒闭了,我去学习的那些超市销售都在下滑。第一个原因是日本经济衰退,第二个是日本社会老龄化,所以再好的卖场都开始倒闭了。所以一定要去大的城市,一定要研究中国的社会老龄化,就近购买这件事情变得极其重要。还有就是小家庭化。

 
我们认为这个经济永远在成长,本身就是天真。现在全世界牛逼的零售企业都诞生在经济危机之中,麦当劳、肯德基也好、Zara、优衣库等莫不如是。经济危机还会带来另外一个特别大的结果是低端消失。低端今天做市场更大,但我们不做。
 
经济危机主要破产的都是富人,政府为了社会的稳定,会加强底层人员的福利,增加就业,因为要脱困,所以大家的收入会更加平权。所以高端的东西其实也不行,低端的东西也没有人要,中端的东西会迅速起来。只有中端的东西才能真正赚到钱,才能真正品牌化。
 
全球最大的一家折扣店叫瓢虫,在波兰。波兰只有3000万人口,只有2700多家瓢虫店。这家店1700多亿销售,合肥市加南京市就超过3000万人口,我们哪有1000多万的超市?所以我们的未来非常可期。
 
中国有三个最大的城市带,江浙沪,珠三角,京津冀。京津冀偏政治,珠三角贫富不均,中国最富裕的和最均富的,是江浙沪。江浙沪GDP跟日本现在相当,日本有多少家万亿级的企业?如果有这么一家企业能在这里深耕,哪里要跑全国?其实这也就是我们看中的商业策略。
 
有人说生鲜是万亿级的市场,我也不知道怎么统计的,一定是万亿级的企业。中国一定会在生鲜这个领域诞生万亿级企业。我甚至有梦想,中国通过一到两代人的努力,诞生超过全球沃尔玛的企业,一定会有的。

生鲜传奇的参访实录全部内容包含十个小节:

  • “好”与“对”

  • 小业态冲击大超市

  • 从生鲜模块到生鲜传奇

  • 未来中国零售的主力业态

  • 关于买菜的商业调研

  • 提高供应链效率,建立壁垒

  • 商业理论的运用

  • 生鲜传奇经营的三点特质

  • 生鲜传奇的未来

  • Q&A



以上内容仅呈现前五个小节,《生鲜传奇选择“对”(下)》将于下周同一时间,在「虎嗅Pro会员」公众号发布。



#从技术红利与消费者变化里,寻找零售增量# 加入虎嗅Pro钻石会员·零售消费团,提前预定高速增长公司参访席位,还能解锁三只松鼠、欧莱雅、拼多多、淘宝等零售明星公司参访~
👇按码咨询小秘书👇

⬇️⬇️点击阅读原文即刻加入虎嗅Pro钻石会员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